我们的口号是: 一个世界,一个梦想,一个中国,一个家庭,一个都不能少! 陈宇教授在他的报告《中国三点零》中特别强调: 一个世界,一个梦想,一个中国,一个家庭,一个都不能少。应当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。 对我们这个北京奥运会,我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:一个世界,一个梦想。在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时,我又看到全球华人提出了:一个中国,一个家庭。 我认为,这些口号非常好,特别是它们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教育。只是我还希望一定还要再加一条! 一个都不能少! 现在,我们每个人都说,孩子是祖国的花朵,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孩子是祖国的希望。那么,我要问:是每一个孩子吗?是所有的孩子吗?是一个都不能少吗?还是仅仅是少数孩子、一小部分孩子? 是不是只有那些喜欢背书、善于做题,对抽象符号和唐诗宋词敏感的人,才是祖国的花朵。其他所有的孩子都不是? 科学的心理学不是早就对人作出过全面的分析了吗?霍兰德不是提出过人有六种职业性向吗?加德纳不是提出了人有八种智能特征吗? 对符号文字不敏感的人,可能对动作操作敏感;对理论学说不敏感的人,可能对人群活动敏感;对抽象思维不敏感的人,可能对形象思维敏感;对人群不敏感的人,可能对自然敏感。 但是,我们的教育制度,我们的考试制度,就是一个标准。我们的制度认定,只有那些适应我们这个现代科举的狭窄标准才是好孩子,其他都是差孩子。按照我们的教育标准,在全国3亿学生中,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差生。 而到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的孩子,每年高达800万孩子,恐怕都属于差生,每年到技工学校来的140万孩子,竟然,都是被这种教育制度宣判为失败者的孩子。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告诉我,他们班的孩子,有很多是猪不啃、狗不咬,姥姥不疼,舅舅不爱。从小学到初中,九年中,甚至老师都没有正眼看过的孩子。这些孩子,在现在这个教育体制下,从来没有被重视过,从来没有被关爱过,从来没有被尊重过。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是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教育。 “一个都不能少”是世界公认的教育标准,是全球普适的共同价值。所有主张平等和谐的现代国家,哪一个不是从教育平等做起?所有主张和谐的公民社会,哪一个不是从尊重每一个孩子起步?任何一届美国总统,从老布什到克林顿到小布什,在就职时,不可能不说:“No child left behind!” 但是,我们的教育制度为什么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呢?我们的教育制度为什么都是“精英精英精英,天才天才天才”呢?不要说,你那一套方法,根本培养不出21世纪的顶级人才。就算能培养出来一些精英,把大多数孩子抛弃掉,那是值得的吗?
|